建言獻策
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了把我市打造成“先進制造之都”的宏偉目標。把發展工業作為補短板的重點,全力實施工業振興計劃,完善工業體系,壯大工業規模,提高工業占比,加快工業振興步伐。日前,市政協就“打造‘先進制造之都’ 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調研。期間,市政協成立專題調研組,在做好市內調研的基礎上,分別赴青島、武漢、長沙等城市進行調研,借鑒其經驗做法,整理分析了國內先進制造業發展情況,撰寫《綜合施策優存量 多措并舉擴增量 全力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
實施數字賦能,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已建立全球先進的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發展最好時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迎來黃金時代。哈爾濱發展數字經濟具有一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要緊緊抓住機遇,實施數字賦能,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加快推動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一)加快構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支撐體系。充分發揮我市科教資源優勢,引導工業互聯網平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和專家智庫,與制造業企業精準對接,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要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聚焦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支持更多企業建設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項目。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聯合數字化轉型服務商,打造深度融合行業知識的系統集成解決方案。要分行業、分區域、分類別打造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一行一策”“一鏈一策”“一企一策”,總結經驗和發展成效,向全行業、全領域推廣。
(二)加快推動產業集聚區數字化改造進程。要在全市范圍內遴選大型制造業企業、產業園和產業集聚區等,制定轉型任務清單,每年發布一批數字化轉型試點,給予技術、資金等方面優惠政策扶持,調動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的積極性。要全力支持和引導我市主導產業及供應鏈數字化升級,對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離散型制造行業,引導企業開展生產裝備智能化改造;對食品、醫藥、化工、輕紡等流程型制造業,引導企業開展先進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的全面部署和優化升級。
(三)對先進制造業全面智能化改造升級。堅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融合發展”,推動產品創新、生產創新、模式創新、制造系統集成創新,實現整體性突破。實施制造業“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一批高質量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開展創新應用試點,在工控系統、智能感知元件、自動化裝備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助力智能化改造。
著眼綠色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我國政府向世界承諾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雙碳戰略目標是我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內所有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和重要約束,雙碳目標的提出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一)建設核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一是組建核電裝備制造集團,市場化運作,打造核能產業裝備制造基地。二是整合在哈高校、院所、企業科研中心等力量,聯合成立哈爾濱核小堆工業技術研究院,為巨頭企業在核小堆關鍵設備、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和關鍵工藝等領域提供智力支撐。三是成立核能裝備制造產業聯盟。整合哈電集團、一重等龍頭企業及省內配套生產企業,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科技優勢,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四是成立“核小堆應用暨核能裝備制造集群”專班,推進核小堆項目盡早落地哈爾濱。
(二)建設寒地氫能產業先行示范區。在能源轉型、實現碳中和過程中,氫能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一是建設氫能產業體系,打造技術應用場景。建設寒地氫能公交車、氫能發電、氫能供暖等應用示范項目,謀劃松花江沿岸風能電解水制氫和依蘭煤化工副產氫的產業布局。二是實施“龍頭”帶動計劃,打造寒地氫能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氫能源客車,爭取申請國家第三批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三是組建氫能科技創新研究院,打造公共服務平臺。以引進和培養關鍵技術人才為重點,組建關鍵性人才和研發團隊。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寒地氫能產業鏈。以財政資金或產業引導基金為牽動,吸引社會資本成立氫能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支持氫能產業發展。
(三)建設生物發酵產業集群。生物制造是生物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生物發酵決定了生物制造的發展能力和水平。一是建立生物發酵產業園,加快提升玉米發酵產業先進產能,打造氨基酸生產基地。二是建設氨基酸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引進行業鏈主企業,鼓勵建設氨基酸國家產業創新中心,開發高端發酵產品。三是建立生物發酵產業研究機構。依托省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院所和國投、中糧等重點企業,聯合建立生物發酵產業研究機構,提高研發能力。四是發展重點產業,依托哈爾濱秋田虹生物科技公司、東北農業大學、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等,推動發酵產業加快發展。
堅持集群發展,推動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壯大
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對于聚合優勢資源,引導科技、金融、人才等生產要素資源向集群匯聚,促進集群提升創新力、競爭力和影響力,推動產業集聚不斷壯大和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
(一)建設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抓住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窗口期和機遇期,以整車為牽動,完善零部件配套,打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盤活哈飛、一汽輕型資質牌照資源,打造多元化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二是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加快高性能動力電池、高功率密度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加快推出市場認可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高端產品。三是促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突破多類型整車產品,支持電堆、膜電極、雙極板等關鍵零部件批量產業化,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創新發展。四是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推動車載視覺系統、車規級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促進人工智能、高精度定位、5G通信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拓展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和應用場景。
(二)建設民用航空研發制造基地。建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總裝制造為支撐、配套零部件為補充的直升機產業鏈。一是創新央地合作模式,探索股權合作、央地共建、資源對接等方式,加強對哈飛、東安等龍頭企業支持力度,做好資金、土地、人才、基礎設施、資源對接等要素保障。二是發揮哈飛、東安、廣聯航空等作用,實施整機帶動工程,大力發展配套產業,積極承接龍頭企業產能外溢,提高通用飛機、先進直升機、無人機等產業化水平。三是把握國內軍機換裝換代、國產大飛機即將批量生產的歷史機遇,夯實航空制造能力,拓寬航空產品類型,實現航空全鏈條發展。四是聚焦發動機整機、機載系統,推動汽車、燃氣輪機、機器人、模擬器、新能源等與航空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哈飛中型多用途直升機研發制造、航空研究院、臨空航空制造產業園、東安民用發動機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五是推動哈飛、東安等龍頭企業與哈工大、哈工程、氣動院、哈玻院等合作,共同打造航空研發平臺,形成較強的直升機、固定翼和無人機研制能力。六是依托中龍飛機拆解基地,承接關鍵航空零部件的再制造業務,鼓勵哈飛開展退役軍機拆解、軍機關鍵零部件改裝再利用項目。
(三)建設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基地。當前,5G技術正處于大規模落地普及時期,其與農業的有效結合,將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會讓農業“更智慧”、讓農村“更便捷”。一是爭取在我市設立國家高端智能農機裝備推廣應用先導區。二是加快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產業鏈建設。依托哈南產業園區,大力引進國內外高端智能農機裝備企業落戶,做大做強核心產業。三是依托龍頭企業推動整機生產。推動萬鑫機械、紐荷蘭等項目加快建設,聚焦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以整機生產帶動產業鏈延伸。四是建設信息服務平臺。擴大農機作業監測、遠程調度、維修診斷等“互聯網+農機作業”應用,提升智能化水平。
夯實發展根基,助力先進制造業做大做強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產業基礎是制造業的根基所在。要實現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目標,要全面提高產業基礎能力。立足我市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著重抓好兩方面工作。
(一)實施測量強市戰略,打造高水平測量儀器產業基地。哈工大高精密測量技術在全國領先,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得天獨厚優勢,把測量儀器產業做大做強,打造全國領先的測量儀器產業基地。一是加快建立測量儀器產業園區,引進測量儀器龍頭企業,強化本地配套,完善測量儀器產業鏈。二是構建全市工業測量體系。全面挖掘測量資源,引進一批有資質的工業測量服務企業,鼓勵大學和科研院所培育和建立一批工業測量服務企業。三是打造測量公共服務平臺。以檢驗檢測、平臺服務為重點,推動先進制造企業提供產品和專業服務解決方案,鼓勵科研機構開展早期研發介入合作和定向開發服務,加快先進制造測量等環節攻關,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四是加快測量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把政府部門管理計量基標準以外的功能剝離出來,建成國有工業測量服務企業,打造成為工業測量體系的主力軍,促進測量體系簡潔高效、充滿活力。五是樹立測量強市理念。讓全市形成“沒有精密的測量,就沒有精密的產品”共識,讓質量強市、測量強基深入人心。
(二)打造設計新典范,構建工業設計產業新高地。工業設計產業對于推動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賦能產業升級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撐性作用。一是創建工業設計產業示范基地。依托哈爾濱新區,以工業設計與產業融合為切入點,突出設計研發、成果轉化、成果展示和市場推廣等功能,為企業提供高端設計與科技資源對接服務。二是建設工業設計中心。加快推進國家、省、市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培育,迅速壯大規模,形成梯隊帶動作用。三是圍繞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冰雪裝備、綠色食品和服裝等打造工業設計產業鏈。四是支持社會組織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搭建開放式、專業化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五是建立工業設計基金,大力支持工業設計產業的孵化、加速、檢測,培育工業設計市場主體。六是定期舉辦工業設計高峰論壇、設計比賽等重大活動,引入全球頂尖設計創新資源,為哈爾濱引入工業設計新思維。
布局未來產業,培育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未來產業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新增長點的重要抓手,是構建未來競爭新優勢的主要手段。
(一)建設超精密光刻機等半導體裝備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一是建立超精密裝備制造的精度測量與調試平臺。依托哈工大為首的國內技術團隊,自行研制主要核心零部件、專用超精密測量儀器等重大基礎設施,委托國內科技團隊聯合研制數字化平臺設施,通過強強聯合、有效合作,全力突破關鍵技術。二是成立光刻機產業計量檢測中心。依托哈工大,瞄準光刻機制造關鍵核心環節,強化計量檢測的引領作用,引導研發設計與制造企業開展合作,推動計量檢測服務多樣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三是組建光刻機產業技術和制造聯盟。鼓勵行業科研院所、高校和龍頭企業,聯合組建產業技術和制造聯盟,扶植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光刻機核心零部件競爭力。四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鼓勵各類基金參與光刻機研發與制造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光刻機產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允許政府性基金或國有企業參股光刻機企業。
(二)打造衛星產業集群。一是建設衛星激光通信產業園。依托工大衛星等龍頭企業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扶持本地優勢企業和引進外地企業,積極參與小衛星制造配套,打造國內領先的智能化衛星制造基地,提高本地配套率。二是組建全省北斗基準站“一張網”。建設天地一體寬帶通訊體系,打造信息網絡東北地區重要地面骨干節點,實現基于北斗三號衛星的服務信號全省域覆蓋。三是構建衛星互聯網產業鏈。瞄準商業運載火箭和商業衛星小型化、批量化迫切需求,突破低成本、高集成衛星設計研制及組網發射、可重復使用運載等關鍵技術,打造低成本航天器、運載和衛星智能化生產流水線。四是建設衛星研發基地。建設“5G+智慧制造”衛星研發基地,開展通信、遙感、導航等衛星的協同研發、設計等業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五是建設省級衛星測試試驗服務平臺。為相關企業提供通信、導航、遙感各類衛星測試試驗服務,促進小衛星批量化生產,建立供應鏈體系。
(三)積極謀劃未來產業。一是下一代通信。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突破6G下一代通信關鍵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產業布局。二是類腦智能。參與研發以光子為信息載體的新一代芯片技術,滿足下一代人工智能應用需求。三是新型生物制造。開展生物3D打印等研發和制造,促進生物組織與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精準再生。四是深海空天開發。發展空天科技和專用裝備,推進深海油氣開采儲存、深海作業機器人等裝備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強化服務保障,構建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環境
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環境,可以吸引生產要素聚集,助力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一)聚焦生產配套,優化產業鏈。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材料—零件—部件—整機—系統集成”產品鏈條,推動企業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提升。遵循“一個主導產業領航,一個行業協會引導、一家龍頭企業帶動”的思路,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協作配套,打通上下游環節,強化全鏈條培育。編制重點產業鏈全景圖,探索建立精準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政策供給機制。實施“生產換線、機器換人”行動計劃,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二)聚焦科技資源,優化創新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使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振興發展的“最大增量”。依托哈工大、哈工程、哈獸研等,實施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創建產學研聯盟,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精準對接,重點開展共性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公共服務、技術轉移擴散等建設,把我市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依托龍頭企業,與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圍繞特色產業開展聯合攻關,研發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爭創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三)聚焦生產性服務業,優化供應鏈。支持龍頭生產性服務企業建設“硬件+軟件+平臺+服務”集成系統,為客戶提供端到端集成服務。聚焦數字技術應用,推進智能終端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務。鼓勵企業開展工業設計、中試孵化、檢驗檢測認證和核心技術服務。鼓勵搭建 “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全產業鏈”專業化服務。引進一批與產業聯系緊密的教育培訓、文化創意、品牌孵化、產業基金等行業服務機構,促進產業協同提升。
(四)聚焦人力資源,優化人才鏈。堅持聚智聚力,推進“創新型、專業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支撐。引進培育滿足主導產業、配套需求的熟練勞動大軍、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吸引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人才回哈創業。建立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和生活保障機制,切實解決其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以高技能領軍人才為重點,切實提高其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和社會待遇,為廣大技術工人樹立榜樣。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逐步扭轉技術工人收入偏低的現狀。充分發揮技工院校作用,深化校企合作,開展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
(五)聚焦基礎設施,優化要素鏈。強化土地、資金等要素供給,支持園區完善電力、燃氣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標準廠房、孵化器、倉儲物流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全區承載力。突出特色園區和產業生態,優化園區管理機制,完善配套功能服務,在空間規劃、審批流程、存量盤活、環境評價等方面,優先給予政策試點。推廣“園區管委會+專業運營公司”模式,探索“投建管運”一體化體制。圍繞企業需求,在招商、規劃、土地、建設、施工、驗收等環節,提高服務水平。
(六)聚焦政策措施,優化服務鏈。制定項目服務清單和政策包,在融資對接、上下游配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建立投資機會清單和招商項目儲備庫,提高招商精準度和落地率。優化服務企業聯席會議機制,在重大問題研究、共性訴求協調、優化政策供給等方面,加強跨部門統籌協調。完善企業服務專員機制,依托區(縣)和服務機構,成立一支覆蓋全市的服務專員隊伍。完善“企業服務云”,完善政策導讀、訴求反映等功能,定期發布惠企政策清單和公共服務清單。發揮商會、行業協會、聯盟作用,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知識產權等服務。健全政策落實責任機制,暢通政策到企“直通車”,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
來源:哈爾濱日報 王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