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獻策
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垃圾處理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我市不斷加大對垃圾分類和循環經濟的推進力度,旨在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一、垃圾分類存在問題
一是居民認識程度不夠,分類投放質量有待提高。有些居民還不能夠說出開展垃圾分類的意義,不知道如何進行分類。即使有了正確的認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也比較淡薄,廣大居民主動分類投放意識尚未真正形成。二是工作體系建設不足,分類收運機制有待完善。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涵蓋生活垃圾源頭控制、分類收集、回收利用與末端處理等過程,涉及到諸多部門,存在思想認識不統一、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能力匱乏、處理設施和運行經費投入明顯不足等問題。三是配套資金保障不足,執法處理形式有待創新。除部分先進地區外,各地區各級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資金均配備不足。目前的工作方法主要依賴桶邊督導、上門規勸等高強度人力監管模式,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僅按照目前的配備情況,無法全面落實“定時定點、桶邊督導”等工作的有效開展,這種方式難以持續和推廣。
二、對策建議
(一)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認知和參與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生活垃圾分類意識,調動民眾參與熱情。一是宣傳教育與校園生活相結合。現階段雖已實現垃圾分類進教室、進教材、進課堂,培養一代人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但仍需多部門配合教育系統經常性開展學校、家庭、社區互動實踐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促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良好局面。二是主流媒體與公共平臺相結合。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作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注重推進城市大屏、墻體立面廣告、公交宣傳平臺、手機客戶端及各物業、商超、企業宣傳,通過公益廣告、歌曲、宣傳片、新聞報道等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層面、密集型的垃圾分類宣傳網絡,全力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三是集中培訓與入戶宣傳相結合。設立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日用品等獎勵機制,家庭設置分類垃圾桶。通過入戶宣傳、常識培訓、疑難解答、集體觀摩等形式,將各街道、社區作為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的主戰場,進行專業的宣傳培訓。讓垃圾分類理念和常識走進千家萬戶,引導社區群眾化被動為主動,逐步養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文明習慣。
(二)規范工作機制,完善垃圾運輸處置體系。一是分類標準與標識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標準和清晰明確的標識系統是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應根據垃圾的性質和用途,細化分類標準,并設計易于識別和操作的標識。二是運輸設施與場地方面。優化運輸設施和提升車輛配置是完善垃圾分類運輸體系的關鍵環節。應確保專用的垃圾分類收集點和轉運站能夠按照相關要求有序轉運。三是處置設施與技術方面。提升處置設施和技術水平是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和減量化處理的重要保障。應加大投入力度,建設先進的垃圾處理設施,引入高效的垃圾處理技術,提高垃圾處理效率和資源化利用率。四是監督管理與評估方面。建立健全監督管理與評估機制是確保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推進的關鍵。應建立專門的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三)加大資金投入,注重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進。一是加大資金投入。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提供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垃圾分類處理項目給予資金支持。二是注重科技創新。利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技術,開發智能垃圾分類設備,提高垃圾分類的準確性和效率。建立垃圾分類信息化平臺,實現垃圾分類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可視化展示,為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數據支持。三是加強技術引進。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垃圾分類處理技術和設備,提高垃圾分類處理水平。與國際組織、科研機構等開展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垃圾分類處理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來源:民進哈爾濱市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