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我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建言獻策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能源消耗量越來越大,固體廢物的產生量也逐年增加。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在2018年啟動了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我市作為全國首批46個試點城市之一,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和摸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運行模式,但運行體系及機制尚未完善健全。
一、再生資源行業現狀
(一)以市供銷社為主體建立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充分利用物資供銷產業體系,建立網上“我來收”收集APP終端,依托線下箱式流動物資回收車和分揀站點,以“網上預約+線下流動上門回收”模式,形成再生資源回收—轉運—分揀—加工再利用的運行體系。
(二)以社會企業、地方商會為主體建立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整合利用社會人員優勢,建立企業運營模式,形成可回收物資回收—轉運—分揀的運行體系。
(三)傳統廢品收購站點。我市政府雖多次發布政策法規,堅決取締四環內的廢品收購站,但效果并不理想,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擅自從事廢品收購經營活動的廢品收購站依然存在。
二、再生資源既有可回收物體系存在問題
(一)回收經營規范缺失。據了解,除市供銷社物資回收部門制定了相對完善的“四固定”“五不準”“六不收”“七統一”等相關規范對從業者進行約束管理外,其他從業者未能有效建立約束管理機制,尤其是準入、退出、培訓等相關管理機制欠缺。
(二)末端處置環節尚處于粗放模式。缺少末端深加工產業,大部分加工企業只是將再生資源進行粗加工,將原料銷往其他省市,未形成有效產業鏈閉環,無法獲取大部分經濟效益。
(三)環境污染問題。大部分非法收購站存在于居民區內,存在散、小、亂、臟的現象,不但產生噪聲、異味,影響居民正常生活,而且在回收拆解的過程中回收價值低的物品隨意偷卸、有害殘液隨意傾倒,對周邊環境、地下土壤、水質、空氣質量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四)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易燃物品隨意堆放,違規用電等現象屢見不鮮,對生活在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三、對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建議
(一)提升行業整體組織化程度。建議由商務、城管、環保、交管、市供銷社等部門聯合行動,整合現有社會資源,組織建立專業化再生資源回收隊伍和完善回收、分揀、處置網絡體系建設,優先安置原廢品收購站人員再就業,放寬再生資源收運車輛特別通行時限,做到定點定時定人定車,既能破解行業整體散、小、亂、差的現狀,又能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二)提升行業規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準入、退出、培訓等管理制度,完善行業從業規范及標準化作業流程,形成回收、運輸、分揀、儲存、加工、利用等各環節配套協作。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和行業形象,杜絕亂堆亂放、偷盜銷贓、亂設攤點等現象的出現,做到各環節整潔有序、合法依規。
(三)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兩網融合”。借垃圾分類的東風,從源頭投放環節統籌規劃、協同發展,形成較為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率。
(四)健全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在運輸環節統籌規劃設計,通過市供銷社現有的“我來收”手機APP或其他的網絡載體平臺,對售賣廢舊物品進行網上預約、提供上門服務。回收車輛安裝定位系統,運行軌跡可實時查看,回收人員手機與信息平臺對接,做到線上線下服務同步。同時,便于對再生資源產量進行統計。
(五)大力發展再生資源深加工項目。提高分揀處理技術,使廢舊物資得到循環利用和合理處置。改變廢舊電子電器、塑料等某些資源絕大部分流入到了無環保資質的小作坊進行處理,污染環境;正規公司則因原材料不足無法正常運轉的行業現狀,堅決杜絕化學溶液浸泡、火燒等野蠻拆解和不具備資質私自拆解現象的存在,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回收體系。
來源:農工黨哈爾濱市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