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界別
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培育低空經濟新賽道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明確肯定了低空經濟的新興戰略產業地位,為我們這座通用航空產業大市兼容低空經濟新賽道堅定了信心。為此,建議:
一、堅持統籌設計,制定低空經濟產業規劃,推動低空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制訂中長期規劃和低空產業扶持政策,推動哈工大等院校科研成果本土轉化,建立科技合作平臺,完善EVTOL、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研制能力。
二、鼓勵我市航空航天、電子信息企業發揮航空電機等關鍵技術優勢,領辦或合辦我市低空經濟研發企業。及時將航空優勢轉化為低空經濟生產力,搶占低空經濟發展高地。
三、加大數字類企業招商力度,充實低空經濟產業鏈。針對基礎薄弱的低空經濟芯片產業等半導體產業、操控軟件產業加大招商力度,通過低空經濟的發展,完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實現全鏈聚集、強鏈聯合。
四、鼓勵快遞物流、消防救援、基建巡檢、農林植保類企業使用無人機生產作業。引進低空飛行類企業開辟航線,從使用端著手,逐步遞進到維修端、生產端、研制端。
五、加強地表測繪工作,完善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好低空經濟所需的起備降基地、完善導航監測設施,推動低空飛行試航工作。
六、加強低飛培訓,打造低飛操控師團隊。建立低飛培訓學校或在線教育平臺,開展無人機操作員資質認證,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從多個環節切入低空經濟賽道。
七、建立多種風險投資基金或股權制投資基金,為低空經濟生產、研制企業提供足夠的資金或協助解決啟動資金。一是國有資本直接參與,二是促進國有基金進行扶持性投資,三是引導有關產業資本、“天使投資”等風投資本投資入股,四是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介入。
民盟界別
加強高素質技能人才培育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我市構建“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支撐。為此,建議:
一、構建新型培養體系,助力勞動者向“新”而行。升級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強化學生的數字素養、創新理念、職業能力,提升專業鏈、人才鏈與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契合度。優化專業結構,將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專業課程,加強交叉學科合作培育復合型技能人才,促進人才培養與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要求密切銜接。打造以校企合作為核心,政府、科研院所、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協同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共建共享實踐平臺。
二、聚焦服務產業發展,促進新型勞動者以“質”致遠。以我市現有產業集群、產業園區為基礎,定位與之相匹配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向,讓師生更好地把握行業與產業的發展趨勢,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強化應用研究,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和產品升級,增強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能力,助力企業升級迭代。圍繞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點新興產業,深入生產一線找課題、解難題,使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斷點”得到修補、“堵點”得到疏通,進一步提升服務產業能力。
三、營造良好用人氛圍,形成新型勞動者發展新生態。完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以行業專家學者和相關企業意見為基礎,對一線員工的職業技能等級進行重新梳理和考核評級。提升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公共服務水平,在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完善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權益保障,持續營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民進界別
充分發揮余熱 彰顯夕陽價值 推動“銀發經濟+銀齡培訓”融合發展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文共15個部分60條,其中第46條闡述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引發了我們對充分發揮老年人余熱、彰顯其夕陽價值,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思考。為此,建議:
一、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制定《哈爾濱市銀齡培訓事業發展條例》,建立人員編制、經費投入和校舍面積等方面的保障機制,規范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養老服務和銀齡培訓的協同發展。
二、制定銀齡培訓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各級政府年度工作考核體系,逐步形成市、區縣(市)、街道、社區四級老年大學辦學網絡體系。
三、建立老年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為具備條件的老年大學審批老年職業技能培訓資質,提供配套資金支持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為老年大學開設低齡老人職業培訓創造條件。
四、建立老年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依托各級各類銀齡培訓機構和藝術場館等,通過“大手拉小手”等活動,發揮好老年人在革命傳統思想教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優勢。
五、建設“銀發經濟”產業園,建立以老年生活服務、老年用品研發銷售、老年文娛活動開展為主體的銀發經濟產業園。依托產業園打造跨行業、跨區域的老年(第三年齡)教育集團,建立老年人二次創業孵化基地,為健康老人再次融入社會和服務社會搭建平臺。
六、大力發展我市老年遠程教育,以市、區縣(市)級老年大學為依托,借助互聯網5G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利用AI和VR技術以及手機APP平臺,打造“互聯網+銀發經濟+銀齡培訓”的新興賦能養老服務產業增長點。
民革界別
推動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因地制宜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作出新部署。根據我市農業發展現狀和資源稟賦條件,為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將小雜糧升級成大產業。為此,建議:
一、從突出特色上發力,加快雜糧優勢產區建設。基于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傳統種植習慣,科學劃分雜糧優勢產區,明確各產區的主導品種和特色作物。制定差異化補貼政策,激勵農戶種植優質雜糧品種。推廣雜糧種植農業保險,設計符合實際需求的保險產品,提高保險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供保費補貼,降低農戶參保成本,增加農戶參保意愿。
二、從提高品質上發力,加快培育雜糧新品種。加強良種資源的發掘與創新,積極培育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的新品種。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建立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戶的種植技能和管理能力。建立品質監測與追溯體系,定期對雜糧營養成分、污染物殘留等進行監測,提升消費者信任度。
三、從提高附加值入手,切實加強雜糧產業鏈建設。強化雜糧產業鏈的整合與延伸,積極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形成集種植、加工、物流、銷售于一體的專業化雜糧產業集群。強化品牌建設與市場開拓,加強雜糧產業園區建設,提高產業集聚度,通過質量認證、綠色有機認證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提高雜糧產品市場占有率。
來源:黨派團體界別